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石拱桥》为桥梁专家茅以升所写,载于1962年3月4日《人民日报》,后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至今仍在沿用。它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事物性说明文,极具研究价值。
首先,从研究背景说。在语文课文文体的研究中,说明文文体的研究比例较少,事物性说明文的研究更是少而少之。《中国石拱桥》作为事物性说明文的代表作,却只有极少数量的论文去研究它,更不提有研究论文去从它的事物性等特征去研究。那么,《中国石拱桥》存在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实际教学中,说明文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语体泛化,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混乱等。所以我们的研究需要分清说明文与其它文体的区别,事物性说明文与事理性说明文的区别,需要研究事物性说明文教学的重点等。因此,研究《中国石拱桥》的经典课例,寻找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是重中之重。
其次,从研究人员说。关于单篇课文的研究者大多是在校教师,许多特级教师、著名教师对《中国石拱桥》已做过深入的教学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例如本论文中选入的宁鸿彬、杨邦俊、程翔、余映潮、钱梦龙这五位特级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对于说明文已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由于博士、硕士对教材的单篇教学把握可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博士、硕士研究人员大部分选择从说明文的文体教学出发并进行研究,选择单篇课文的教学方法研究的博士、硕士人数很少。
再者,从研究方式说。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从《中国石拱桥》被选入语文课本以来,我们都是不断地教学,不断地改革,在前人的教学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教学的最优化。课例研究虽然从1952年起教育部就已经有了相关规定,可是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没有真正的具体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家把目光重新聚焦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上,并将课例作为了教学研究的中心。比较研究在19世纪以后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课例研究中最基本、最经常、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课堂、课文、教材的课例比较研究。但是研究者大多选择研究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课例比较研究,如《老王》、《我的叔叔于勒》、《祖父的园子》等课例比较研究。因此,本论文选择事物性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作为课例比较研究的对象。
最后,从研究论文说。关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探析,如:佐海龙、侯毓英的《抓住重点 突出典范——中国石拱桥教学略谈》;二是说明文的特点,如:周耀根的《说明文的文学性——中国石拱桥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拾零》;三是教学目标,如:魏小娜的《语文训练的再认识——兼评钱梦龙的中国石拱桥教学片段》。从分类中可以得出关于《中国石拱桥》课例比较研究较少。
综上所述,《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比较研究极具研究价值。
研究意义、价值:首先,《中国石拱桥》作为一篇典型的事物性说明文,通过特级教师课例的研究比较,总结经验,可以给其它的事物性说明文带来更多的教学启示,得到事物性说明文的正确教学,避免说明文教学中出现说明文与其它文体混乱、事物性说明文与事理性说明文混乱等问题。其次,通过比较特级教师的课例,让大家更能进一步了解课例研究的特点,并且给大家提供一些经典的课例。最后,研究得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际龙.《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技巧[J].初中生辅导.2010(08)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