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校园霸凌的界限并不明确,挪威学者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 日本对「いじめ」的定义是当一名儿童或者学生受到由具有一定人际关系而形成的集体的人,所加之于其身上的心理上、物理上的攻击,而感到精神上的痛苦。台湾儿童福利联盟前知识长王美恩在《终结霸凌》中提到,霸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并持续发生的行为,而且由于双方势力不均,,力量薄弱的一方往往不敢反抗,一直遭受压迫。
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19年10月17日发布了2018年(平成30年)『児童生徒の問題行動等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に関する調査』根据该调查的结果,日本2018年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小学、初中、高中和特殊支持学校中「いじめ」确认了543,933起事件,比上一年增加了129,555起(上一年为414,378),其中『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严重事件为602起(上一年为474起)。 由此可见,当今社会条件下,校园欺凌问题有多么严重。
校园霸凌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严重的侵害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灵健康。为了防治此类事件,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专项通知,但并没有有效的避免,引发了家长及社会的担忧,也给学校带来了安全隐患。
对于校园霸凌成因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整定相关的对策,从根源上避免,减少校园霸凌的发生。日本方面箭内仁等人指出,日本是一个比较喜欢集体活动的国家,如果你不合群就很容易被无视或者敌视。学者们在各个方面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个人心理方面,卜建华认为,人格发育不健全是学生群体产生霸凌行为的重要内在因素。而在家庭方面Bowes等人认为家庭支持和积极的家庭环境可以减少受霸凌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张祥还对大众传媒与校园霸凌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他们之间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李响认为,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和法律规定的缺失也对校园霸凌的产生有着较大影响。朱琳等人建立了校园霸凌行为产生的社会生态系统情景,从四个层面对校园霸凌的行为进行了探讨。
校园霸凌具有严重危害,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对社会治安带来间接影响。黄亮等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遭受霸凌的学生受到的霸凌越严重,在非认知领域受到的影响也越严重。何怀金通过抽测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校园霸凌发生的越频繁的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越低,抑郁和网瘾倾向越严重。陈纯槿指出,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校园霸凌影响会直到其成年,会更容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王文婧认为,被霸凌者会更缺乏安全感,具有攻击性,容易伤害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随着校园霸凌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推出了反霸凌法案,其中包括预防性法规和惩罚性法规等等。对于我国相关法规而言,郭开元则认为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校园霸凌问题还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许锋华指出,目前的校园霸凌治理措施,存在处罚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等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的措施较其他国家还是差一些的,我认为可以从日本相关策略深入研究,从而为中国的校园霸凌防治策略提供一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Dan Olweus.Bull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牛津:Blackwell.2011.3
[2] 王美恩.终结霸凌:洞察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打破霸凌的恶性循环[M].天下杂志出版社,2011.25-27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