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对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的起点在西方。19世纪70、80年代,罗森的《爆米花女神:妇女、电影与美国梦》(1974)与莫利·哈斯克的《从敬畏到强奸:电影中的女性塑造》(1987)相继发表,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他们一致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扁平化、刻板化的倾向。在更早前,沃尔特·李普曼出版《公众舆论》(1922)一书,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认为人们对事物常常形成一种概括的、固定的看法,并习惯于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该事物整体都具备一些特征,忽视个体差异。
中日两国对于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均晚于西方,近年开始受到重视。国内最早对影视剧女性形象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妇女解放与传统文化——新时期荧屏女性形象透视》(1995)、《解放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当代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价值透视》(1996)等文章相继发表,标志着国内开始关注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近年,随着迈入职场的女性数量的增加,以女性为主角的职场剧也越来越多,职场女性形象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下面将列举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
- 职场女性形象类型研究
每部影视剧中的角色的经历、性格、职业等都是不同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有特色。在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的线索,将人物形象进行归纳总结,抓住其中一种或多种进行研究分析。如以是否结婚生子为标准,很多学者聚焦“辣妈”这一形象特征。如马海霞的《lt;辣妈正传gt;中夏冰形象的女性主义视角解读》(2014)与高焕静的《大众传媒的“辣妈”话语生产》(2014),都解读了影视剧中面临生育的职场女性形象,分析了该类型职场女性面临的困境。另外还有聚焦职场“剩女”的研究、聚焦初入职场的新人职场女性的研究等。
- 职场女性形象与消费主义研究
现今社会消费主义盛行,职场女性又常常是消费主义文化的首要践行者、受害者,所以消费文化的特征常常会在影视剧中的职场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很多专家学者聚焦影视剧中的职场女性形象与消费主义的联系,解读她们形象背后的消费主义根源。如王营在《消费文化视域下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嬗变》一文中指出,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商品化”,现代社会用消费文化控制女性。
- 职场女性形象与女性主义研究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少专家学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影视剧中的职场女性形象。如王琴的《大女主:当代影视剧的“女性主义”想象》、吕堃的《lt;北京女子图鉴gt;女性形象解读》,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结合当前社会性别文化,解读了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论述了当前社会的女性意识建构。
- 日剧中的职场女性形象研究
近年日剧发展速度较快,质量较好,人们对它的喜爱有赶超韩剧、美剧的趋势。相较于韩剧、美剧,日剧更擅长刻画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并以这种方式拷问人性,表现深邃主题。在安倍政府提出“让女性绽放光彩的社会”政策后,日剧中出现了很多表现当代女性生活、聚焦女性自我成长主题的作品。学界也对这部分作品给予了关注。高楠楠在《近年日本电视剧新女性形象研究》中总结概括了三种日剧中的新女性形象,其中第三种为“远离家庭的事业女形象”,她指出这种形象已成为日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女性形象,表现了日本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马晶在《从日剧lt;大姐大gt;看日本职场女性形象》中分析解读了日剧《大姐大》展现的日本职场女性形象,指出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种种困难。日本学界方面,在二瓶亘和龟村朋子所著的《晨间剧研究:观众如何看待晨间剧lt;雏鸟gt;》、《晨间剧研究:观众如何看待晨间剧lt;笑天家gt;》两篇文章中,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都发现剧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大部分是女性角色,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表现出日剧重视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且真实程度越来越高。渡边宽和城间益里在《NHK晨间剧中的男性角色:时代变迁、登场人物的年代、与女主人公的关系差异》一文中,从男性角色的视角进行分析,表现出女性角色在NHK晨间剧中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深刻,女性形象随着时代变化也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对先行研究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当前学术界对于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很是关注,研究角度也在不断拓展、深入,但在很多方面还不是很全面、很完善。如在形象类型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还是以婚恋嫁娶为分类标准,聚焦于“辣妈”或“剩女”,以其他标准分类的类型研究较少。在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的研究中,还没有从整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视角审视职场女性形象。在对日剧职场女性形象研究方面,大多研究只是聚焦于特定作品,缺失整体的分析概括。这些缺失都是本研究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E.Ann Kaplan.Popcorn Venus: Analyzing Fantasy.Jump Cut,1974,2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