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在华演讲引起的争论以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文献综述

 2023-02-23 22:56:30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研究目的:

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也因此使他声名大噪。他出身于一个与中国一样同为东方文明代表,同样受到殖民主义压迫的印度,这一相似的背景使得当时的中国文人对他怀有一种既亲近又崇敬的心理。1924年,泰戈尔应梁启超所主持的讲学社之邀访华,历时49天,在这期间泰戈尔辗转于中国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之间,发起了20多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表达的思想大体上为:反对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追求精神自由,弘扬人类之爱;推崇东方文明,反对西方物质主义和科技主义;发展与文明应保持平衡;反对唯物主义。泰戈尔的到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泰戈尔热。泰戈尔作品的思想与风格和五四文学的现代诉求相一致。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运动的高潮已经到来,为了寻求同封建的思想文化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急需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1]。但其中一些思想由于种种原因遭到当时中国文学界的反对,本篇论文将对产生争论的内容进行大致介绍,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从原因中找到泰戈尔思想在中国的实际意义。其目的在于使我们对泰戈尔访华在中国造成的影响做更深入的了解,引起我们的反思。

研究意义:

1924年的泰戈尔访华事件,不仅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80多年前这一次由泰戈尔访华引发的涉及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博弈和交流,至今仍然为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对其说法不一[2]。有说是因误解而起的一场不欢而散的聚会,也有说是当时各方势力表明自己政治立场和观点的一个导火索,更有人称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2]。本篇论文旨在对这一场不欢而散的聚会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泰戈尔思想内容,客观条件相结合,使泰戈尔在当时的那场争论中的位置更加清晰,使他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得以解读。除了分析泰戈尔思想在他访华时引起的争论,本篇论文还将赋予泰戈尔思想新的时代意义。通过其思想与当代的现象的吻合来显现泰戈尔思想的超前性和理想主义,使得我们对现状进行反思。

研究内容(提纲):

I.背景A.泰戈尔受邀来华大致内容B.演讲内容及主要思想C.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新文化运动)D.泰戈尔思想如何受到争议(反对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翟秋白的言论)II.造成争议的原因A.玄学与科学论战B.与当时中国国情不符a.受殖民主义压迫,民族独立的迫切需要使中国不得不向西方学习b.二元论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b.作为主要受众的青年学生普遍反对传统文化C.思想过于理想主义D.报纸的不确报道E.印度的失败III.泰戈尔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A.高速发展导致的文明与物质失衡B.拜金主义(扭曲的价值观)C.环境问题(追求物质过程中舍弃了道德)

研究手段:

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借鉴别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深入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