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回归线》中的恶托邦思想 Study on the Dystopian Ideology Reflected in Tropic of Cancer文献综述

 2023-02-24 23:00:46

亨利米勒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相较于其他的名门大家,并没有得到学术界更为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有的文献当中,主要是从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狂欢化理论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解析与反思,同时也有部分文献集中探讨了亨利米勒作品中张牙舞爪的性描写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超现实主义。

在以超现实主义为切入点的文献中,论述最为全面与深刻的当属张群教授和王庆勇博士。

前者在《杨梅大疮:现代西方文明社会的物象亨利米勒小说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中,简析了亨利米勒对现代西方社会本质的认识来源与其被封杀的原因,后以其超现实主义思想的来源对其作品中的性描写与幻想进行分析,表示是米勒的超现实主义的嗜丑倾向决定了他污秽的创作风格,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分析米勒的背景与要领;后者在《亨利米勒小说中的超现实主义与自我重建主题》(《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3月,第21卷,第3期)中,简要介绍了超现实主义的七大美学特征,着重分析了《北回归线》的超现实意象,强调其将性意象与超现实主义结合从而产生的矛盾效果是其作品的基本特征,也是其自我逃避与自我发现的通道,最终达到自我重建的目的,王庆勇博士对《北回归线》入木三分的挖掘与对超现实主义理论的灵活运用程度为研究亨利米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框架。

同时二人又分别在《错置:错落但有序亨利米勒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解析》(《四川外语学报》,2007年7月,第23卷,第4期)和《亨利米勒小说的碎片化特征探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1月,第20卷,第1期)中,分别以错置和碎片化的写作方法对其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对于后来的研究者对亨利米勒的写作手法的讨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第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这方面的文献中,王秋雨在其硕士论文《亨利米勒自传体小说中的自我意识解析》中对此有过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其从文本内部解读了亨利米勒自我意识的表征,认为其文本内容上超我的毁灭、自我的让位与本我的上位都是为了自我重建的美好愿望而努力,虽对其自我重建的方式存疑,但也肯定了其荒诞污秽的行文风格下所隐藏的人文关怀的情愫;李娟的《论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异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4月,第10卷,第2期)中,选择了《南回归线》进行解读,主要从米勒的自身经历分析了其精神分析的发端起源,从米勒的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出发分析了米勒进行自我重建的目的与意义。

第三,狂欢化理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