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探索狄更斯的“孤儿”情结 Exploration on Dickens’ orphan complex from Jung’s analytic psychology文献综述

 2024-06-27 20:50:17
摘要

查尔斯·狄更斯,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众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孤儿”形象,一直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这些“孤儿”并非仅仅是失去双亲的孩童,更象征着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孤独、无助、渴望爱与被爱的复杂情感体验,即“孤儿情结”。

荣格分析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流派,其对人类集体潜意识、原型意象的探讨为理解狄更斯“孤儿情结”提供了全新视角。

本文拟从荣格分析心理学出发,深入探究狄更斯“孤儿情结”的内涵、成因及其文学价值。

通过分析其小说中“孤儿”形象的演变轨迹,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原型意象,以及个人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理念对其创作的影响。

进而探讨狄更斯如何借由“孤儿”这一独特视角,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与反思,对人性进行关怀与救赎,并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启示。


关键词:狄更斯;孤儿情结;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集体潜意识

一、相关概念界定

在正式开始探讨狄更斯的“孤儿情结”之前,我们需要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以便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1.1孤儿情结
“孤儿情结”并非指代现实生活中真正失去父母的孤儿,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状态。

它通常表现为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渴望被爱与被关注,以及对亲密关系的强烈渴望和恐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