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人的素质》到《吾国与吾民》 ——解析“中国形象”在中美文化下的异同文献综述

 2022-12-19 19:45:1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中国人的素质》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出版于清末时期。明恩浦曾在中国生活长达50余年,直接的经验观察、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力求诚实客观的态度,使此书成为西方人介绍与研究中国国民性格的最具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在赞扬中国人节俭 、勤劳等优点的同时 , 也批评了中国人国民性格中的许多弱点,包括心智混乱、麻木不仁、因循守旧、缺乏公共精神和同情心、漠视时间、言而无信等,认为中国人在精神生活中特别是在宗教方面存在着关键性的缺失。此书曾长期作为来华传教士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不仅影响了西方人和日本人的中国观, 甚至对中国以鲁迅、潘光旦为代表的现代国民性反思和中国人的民族改造思潮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鲁迅先生在日本时便仔细研读了本书的日译本,并由此致力于揭示和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吾国与吾民》出版于1932年,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个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林语堂学贯中西,自小生长在基督教牧师家庭,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英文,后赴哈佛大学攻读比较文学硕士,又于1922年获得德国莱比锡大学读语言学博士学位。本书为林语堂用英文所著,他运用深厚的语言及文化功底,在书中引用举例了大量的西方谚语、典故、名人,无疑降低了中国生僻词汇对西方读者的障碍。始终穿插着的以西式为主的幽默创造了一种针对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围,让人在像似听故事般被潜移默化,使得此书得以在西方广泛流传颇受好评。本书中,林语堂既没有因为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便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大唱赞歌,也没有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批判中国社会和文化,他只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站在理性的立场上,用通俗、微妙的方式阐述自己对中国文化的感受,试图向世界打开中国文化这扇古老的大门。他在自序中说:“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书中许多对中国人的深刻剖析,如今读来仍发人深省。

两本书一本为美国人所著,一本为中国人所著。两位作者虽皆力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且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存在一些相似的观点,但我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潜移默化的主观意识仍不可避免。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两国作者笔下的中国人的形象的异同,说明不同文化角度感知对作者在塑造中国人形象时的深刻影响,进而全面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的特性与劣根,并借此与现代中国人形象对比,不断进行自省和反思。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提纲:

主要内容:

《中国人的素质》 代表了那个时代西方人对 “ 中国形象” 的普遍看法。明恩溥在书中总结了中国人的素质特征共二十六条,如 “ 面子要紧” “ 辛勤劳作” “ 漠视时间” “ 天性误解” “ 柔顺固执” “ 麻木不仁” “ 缺乏公众精神” “ 仁慈行善” 等等。 这部书对中国国民性褒少贬多,但不管是褒是贬都言之成据,力求客观。即便如此,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美国人,难保不带着西方思维与优越感评判中国人。因此我选择同时期中国人所著的另一本书进行对比补充。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用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他在书中既坦诚的批判了国民性的消极成分,也对西方人误解的中国的负面形象进行了修正。本文将侧重于中国人的精神特性,因此社会,文艺与生活方面将只做略过。笔者将分析明恩溥及林语堂写作所站的不同角度,及他们笔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的特点,并加以总结,最后对现代中国人加以反省。

基于以上构思本文的写作思路及提纲如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