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中所阐述的“野性”和“适者生存”文献综述

 2023-02-02 23:16:11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自然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杰克伦敦曾参加过淘金,小说中对人和狗的描述很多便来自他的这一段经历,而他又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所以小说中对适者生存这一定律进行了阐述。作者同时也预见了人类文明发展也存在了隐患,主张回归自然,回归野性,成为真正的适者。

在读过一些人对《野性的呼唤》所做的论述之后,我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适者生存是从巴克被拐卖之后开始的,但我觉得它从小说的一开始就开始了,首先我们不要一开始就将巴克看作小说的中心,它毕竟只是一只狗,同时也不要将米勒大法官看作是一个完美的人。小说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间被马克吐温称为镀金时代,资本财富被大量创造出来,但却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广大人民的生活却很艰难。显然米勒大法官便是少数人之一,而通常被人认为是背叛者的园丁却是生活艰难的普通人,他虽然有赌博的恶习,但他就算不赌博,他的工资也不足以养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为了钱而拐卖巴克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也是达尔文所说的适者生存,与巴克后来为生存而偷窃,杀戮是一样的,都是环境使然。大法官家的狗都要比其园丁一家人过得都好,这也不得不让人深思。况且大法官并不像约翰索顿那样将狗视作自己的儿子,巴克在其眼中应该只是一个不错的宠物,并且巴克高贵的出身和威武的外形也配得上大法官这一个上层人物。

然后焦点回到巴克,它被人拐卖后遇到了红衣人,这个人用棒子教育了巴克,他已经不再是养尊处优的贵家狗,已经需要卖力来获得生存的机会。这只是野性回归的开始,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为只有残酷的待遇才能让巴克快速脱离在大法官家养成的挑食习惯,放下高傲的心,接受现实,这是其成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描写这里的时候,作者没有过多地吐露感情,这也表达了在适者生存的环境里,同情,怜悯是没有用的,谁的拳头硬,谁就会生存。然后巴克一步步成长,一步一步适应,它学会了偷东西,学会了在雪地里取暖,学会了打架的技巧,这都增加了它在野外生存的能力,而约翰索顿却成了一个枷锁,约翰救了巴克,对待巴克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但他也同样束缚住了巴克,有他在,巴克不可能完全回归野性。

作者用巴克这条狗来寓人,不客气地说,巴克一开始的生活处境比很多人都要好,但是在经历了所谓文明人类的待遇后,它回归了自然,回到了对它来说公平的世界。巴克为了生存会杀戮和欺骗,但它也只是为了活着。而人类的行为却不再局限于生存,人类是为了满足贪婪而活着。生存的需要毕竟有限,但贪婪是无度的。小说中哈尔和他的姐姐、姐夫来自于一个家境还不错的家庭,但他们却被淘金热所诱惑,尽管自己没有经验还是要来的不熟悉的北方,带着自己的骄傲,不肯向别人学习,最终造成了死亡,他们只是淘金的受害者之一,后面的约翰索顿也是受害者。哈尔一家人与巴克其实可以形成对比,都出自不错的环境,但是一个选择抱怨和向狗撒气,而另一个选择了学习和适应环境,这样便造成了,不同的结局。人类自工业革命之后便有能力维持世界所有人的生存,但是人类却要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这就要建立在对大自然的不断索取之上,最终只会造成自己的灭亡。

小说中约翰索顿给了我们与自然相处的办法,那就是适应自然,善待自然中其他的生命,人类不是高于一切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约翰懂得在自然中生存,他不会过多地索取,他对待巴克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结果便是换来了巴克的忠诚,巴克不顾生命危险,跳到激流中就约翰,在约翰与人打赌时,拖动了一千磅面粉,在自然召唤它时,他因为约翰而犹豫,在约翰被人杀死后,它给他报仇,并且每年还会到那个山谷嚎叫。约翰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真心对待自然中的其他生灵,就一定会有回报。人类是可以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共同生存的,首先人要放下高傲的心,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以平等的心看待和对待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不过度向自然索取,在保证自己生存的基础上,尽量给其他生物留足生存空间,不要将其他生命(如雪橇狗)看作是工具,要视它们为伙伴。约翰给了我们成为适者的一个简单而又容易忽视的方法。

在写论文时,我会仔细阅读小说《野性的呼唤》,并且阅读从《中国知网》下载的关于《野性的呼唤》的论文,充实我自己的观点,丰富论文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珏:《自然荒野中的野性论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写作背景和创作特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